读《北大授课——中华文化四十七讲》(四)

2015-01-20 21:46 阅读(?)评论(0)
    《北大授课——中华文化四十七讲》是一本怎样的书?在阅读之前,每个读者都想知道,但又不可能知道。只是有人说是一本好书。我想一本书能冠之以“好”,就一定是物有所值了。但是,这里的“值”不止于金钱,更重要的是时间与精力,而且是最为重要的。下面读的是第一部分《问问》之一《北大的闪问》
    余秋雨辞去公职已经二十多年了,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人。但树欲静而风不止,他常常遭遇上海人的“掏糨糊”,外地人的“瞎进攻”。但他面对那么多年的诬陷居然还是气定神闲、风度无限。那么,他的“防身诀窍”是什么呢?在闪问闪答中,他提出了6点意见。
    第一,面对诬陷,千万不要反驳,不要解释,不要申诉,不要理睬。一旦理睬,它就赢了一半。
    感悟: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般人会选择针锋相对、据理力争,给事情一个真相,还自己一个清白。余秋雨从更高的境界,不纠缠,不理会,让时间来“审判”,这不失为一个绝好的对策。这样,自己有时间,有精力,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。
    第二,千万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、和解,也不要企图让旁观者同情、怜悯。人格之失,只会让生命贬值。
    感悟:余秋雨从人格尊严、生命价值的高度来看待那些诬陷人、诬陷事,不赞成同跟他对话、沟通,想想其中理由,可能是,受诬陷者掌握了正义与真理,而诬陷者所干的无非是惹事生非,在人生的位置上,不在一个坐标上,不屑一顾。当然,也不去让旁观者同情、可怜,因为接受到他人的怜悯,就是接受他的情感的施舍。由此,足见余秋雨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文化“汉子”。

    第三,如果诬陷对你带来了实际损害,应该坦然接发。诬陷让你离职了,你本该不要这个职位;诬陷让你失友了,你本该不要这些朋友;诬陷让你离婚了,你本该不要这段婚姻。诬陷,是你的“人生清洁剂”。
    感悟: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更难了。当诬陷带来到了损失,尤其是重大损失,人们可能或是迁怒于对方作恶,或是悲号于上天的不公,或是怨叹自己无能,才造成这样悲惨的结局。余秋雨却是打开别样的广博心胸,从容地接受这一切,并认为这是一种人生心性和品质的锤炼。
   
第四,千万不要因为遭发诬陷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性工作,更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对诬陷的回答和反击。只要回答和反击了,那就是诬陷对你的实质性占领。
    感悟:这里有两个“不要”。第一个“不要”,可能比较容易理解,很多人不会因为遭受打击而颓废,因为他们相信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;第二个“不要”,可能比较难以做到,一是因为对诬陷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,时时提防,才能做到避免“让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对诬陷的回答和反击”;二是会感到很累,稍不留神,就可能授他人以口实。但想想,尽管辛苦一些,劳累一些,两个“不要”还是不错的选择。
    第五,请建立一个基本思维:没有阴影的高楼,一定还未曾建造;没有藤缠的大树,一定还气象未到。
    感悟:这个基本思维的模式很重要。“没有阴影的高楼,一定还未曾建造;没有藤缠的大树,一定还气象未到。”很有哲思,告诉我们一个哲理:树大招风。问题是,对那些下流的流言蜚语要像打扫桌面的灰土,轻轻地抹去。
   
第六,受过诬陷的人须“化害为宝”,在内心廸立起一些戒律,例如:毕生不可攻击善良,毕生不可攻击未知。
    感悟:这一点说得很深刻,因为善良受到他人的诬陷;然而,这样的生活现象并非特例。由此及彼,自己不能去干伤害那些善良和未知的人们。
    总而言之,余秋雨面对诬陷的“防身诀窍”是提高境界、开阔心胸、镇定自若、泰然处之。
  最后修改于 2015-01-21 11:2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